查看原文
其他

以洪荒之力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到底逻辑何在?

2016-08-10 罗志刚 同济规划TJUPDI
导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7月18日公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通知》指出,培育特色小镇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与千镇一面;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并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罗志刚老师基于此,又有话可说。



一、啥是“特色小镇”?

——住建部定义

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是指: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的小镇。


该定义特别强调产业内涵。同时,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这与浙江的做法不一致,浙江不要求必须是建制镇。


——浙江定义:产业、景区、社区合一

从浙江特色小镇概念的形成过程,更能够抓住核心精髓。


浙江关于特色小镇的定义包含三个要点:有特定的产业支撑、打造成为3A级以上景区、融合有社区生活功能、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的发展引导区。不一定是建制镇。


产业类型总体分为两大类:

新兴转型产业:指具有国家级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包括: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作者注:其中的旅游既有新兴产业的性质,也有历史经典产业的性质。】


历史经典产业: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文房等称为历史经典产业。


二、核心诉求——产业转型逻辑

浙江特色小镇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抢抓发展机遇”而做的“一项创新设计”,核心在于引导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一般性地理解为,特色小镇承担着应对产业转型阶段发展要求的特定历史任务


三、新兴产业空间布局逻辑

——浙江案例:城市向外拓展的圈环带或都市圈的圈环地带



图1:新兴转型产业的特色小镇布局基本位于都市圈地带(图片来源:华芳,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实践【PPT】,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文对原始图片做了产业分类表达)


根据浙江第一批特色小镇布点(图1),以新兴转型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布局基本围绕在大城市周边、或沪杭发展轴带上,因为该类产业对城市的依存度很高;而历史经典产业则可以不受大城市区位关系限制,在一些偏远小镇、甚至农村都有可能成立。因此,不可被“特色小镇”的字眼迷惑,并不是只要是个镇,就可以成为特色小镇。因此,浙江对特色小镇不必为“建制镇”的界定更有内涵逻辑的合理性。


四、基本逻辑——理论抽象

以新型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选址布局的逻辑在于:城市中心区已被传统功能占据,而新兴的产业需要低成本廉价起步,但又对中心城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规模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特色小镇布局在都市圈的圈环地带成为理性选址结果(图2)。


其实,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类产业中,有些也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存在,如金融、时尚、信息等,但要形成产业规模,需要土地面积保障时,较理想的结果是选在城市的圈环地带。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本轮特色小镇的发展将促进大城市开启“都市圈”发展阶段,以及城市群开启连绵阶段



 
图2:新兴转型产业的特色小镇布局逻辑


五、观点

(1)新兴转型产业的特色小镇遵循都市圈圈环布局逻辑,或城市群的轴带布局逻辑。

(2)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遵循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依赖逻辑。

(3)不是所有的镇都可以建设成为本轮定义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必为建制镇。


六、进一步推导

—— 整合效应

圈环地带多个邻近的特色小镇,有可能形成整合效应(图3),规划时应有远期预设。



图3:潜在整合区概念


——极化效应

位于都市圈之间的特色小镇,有可能产生极化效应(图4),规划时应有远期预设。



图4:极化效应概念


七、结论

不应为发展小镇而建设本轮定义的特色小镇,而应在都市圈、城市群尺度上思考空间特征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事先做好规划预判和甄别。

 

作者:罗志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